当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的特藏室灯光亮起,那卷被丝绸包裹的古帖缓缓展开时,墨迹间渗出的青黑色仿佛瞬间穿透了七百年光阴。这卷从未在公开文献中记载的赵孟頫早期临碑《赤壁赋》,以一种近乎戏剧性的方式,将元代书画巨匠尚未成型的锋芒,暴露在世人眼前——原来在他成为“楷书四大家”之一前,笔下早已藏着撼动山河的野心。
一、被时光掩埋的少年意气:23岁的赵孟頫在临摹什么?多数人熟知赵孟頫,是他中年后“赵体”的圆润流美,却鲜少有人见过他二十余岁时的笔触。这卷落款“至元二十三年(1286年)孟頫临”的《赤壁赋》,恰是他出仕元朝前夕的作品。彼时南宋覆灭仅十年,23岁的赵孟頫作为宋室宗亲,正困守江南故里,在仕隐两难间挣扎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与苏轼原作的洒脱不同,这卷临碑透着一股“不合时宜”的执拗:他刻意弱化了苏字的欹侧,却在撇捺间藏入北魏碑刻的方劲,尤其是“大江东去”四字,起笔如刀削斧劈,收笔却又隐现唐人楷法的含蓄。日本书法史学者佐藤博信曾在鉴定报告中惊叹:“这不是简单的临摹,而是一个年轻人在用笔墨与先贤对话,甚至试图超越。”更令人心惊的是,卷末不起眼处有一行小字:“学苏字当从碑入,方得骨力”——这竟比他晚年“复古运动”的主张早了近二十年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二、从江南到东京:一卷法帖的世纪漂流如此重要的墨迹为何会藏于日本?故事要追溯到清末民初的文物外流潮。据早稻田大学档案记载,此帖为1912年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从杭州一位落魄文人手中购得,彼时正值赵孟頫故乡湖州的文物流散高峰。内藤在日记中写道:“得赵松雪早年临本,笔势凌厉如剑,非后世柔媚之姿,可证其早年力学之功。”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更具戏剧性的是,这卷法帖在二战期间曾险遭焚毁。1945年东京大轰炸中,早稻田图书馆的古籍库燃起大火,管理员佐藤辰男冒死从灰烬中抢出的数十卷文物里,就有这卷被火舌灼焦边角的《赤壁赋》。如今在帖尾“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”一句旁,仍能看到烟熏的暗黄痕迹,恰似历史留下的灼痕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三、颠覆认知:赵孟頫“柔媚”标签下的碑学密码历来论者多谓赵孟頫书法“甜熟”,甚至诟病其“缺乏骨力”,但这卷早期临碑彻底颠覆了偏见。对比他38岁所书《洛神赋》(天津博物馆藏),可见此时的他已将碑学的刚劲与帖学的温婉悄然融合:“乱石穿空”四字中,“乱”字的竖弯钩如古碑中石棱突起,“空”字的宝盖头却又带着王羲之《黄庭经》的灵动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更值得玩味的是他对“赤壁”主题的选择。苏轼被贬黄州时作《赤壁赋》,借古抒怀;而赵孟頫临摹此篇时,同样身处人生转折——三年后他将应忽必烈征召北上,从此背负“贰臣”争议。墨迹中“固一世之雄也,而今安在哉”一句,他将“雄”字的右半部分刻意拉长,末笔一竖直贯而下,划破纸背,仿佛在借苏子之笔,宣泄自己对命运的不甘。这种文人隐痛与笔墨张力的交织,在他后期作品中反而少见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四、当东方墨韵遇上西方学府:早稻田里的文化悬案如今,这卷《赤壁赋》被恒温恒湿保存在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的地下密室,每年仅对研究者开放三次。有趣的是,隔壁展厅正陈列着日本近代书法家上条信山的《赤壁赋》临本,二者相隔七百年,却在异国他乡形成了奇妙的对话。有学者戏称:“赵孟頫大概不会想到,他年轻时的习作,最终成了东京校园里的'东方哲学教材’。”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站在法帖前,透过玻璃柜仍能闻到岁月沉淀的墨香与纸张的霉味。那一个个被反复临写的“江”“月”二字,笔画间的飞白仿佛还带着书写者的呼吸——原来真正的艺术从不会被国界束缚,当赵孟頫的笔尖在七百多年前划过宣纸时,他早已在墨迹中埋下了穿越时空的密码。或许正如帖中所书: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”——这卷漂流海外的墨宝,又何尝不是文明长河中,一朵永不凋零的浪花?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